首页 互动交流 残疾人风采

身残志坚勇创业 扎根乡土助振兴——记沅江市创美园林绿化合作社创始人曾兵

图为曾兵

图为曾兵

盛夏的午后,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地面温度直逼40℃。创美园林绿化合作社基地里,曾兵正和工人们一起打包苗木。他指挥着大家用透气的无纺布仔细包裹树根,再用草绳一圈圈缠紧,“这些根须就像娃娃的胳膊,得护好了!”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往下淌,很快浸透了工装,贴在背上像块湿布。他干脆脱了上衣,赤膊上阵,古铜色的皮肤上汗珠滚动,映着阳光闪闪发亮。“曾哥,歇会儿吧!”工人劝他。他摆摆手,笑着抹了把脸:“没事,这点太阳算啥?货发出去,老乡们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说话间,他弯腰扛起一捆树苗,稳稳地装上货车,动作麻利得不像是右腿装有假肢的人。

1977年夏天,曾兵出生在沅江的一片农田边。19岁那年,一场惨烈的车祸夺走了他的右腿,也碾碎了他的从军梦。他经历了很长一段灰暗颓废的日子,直到看到父母两鬓的花发,他幡然醒悟,坚强地走了出来,“不能就这么垮了!”装上假肢的那天,他在镜子前攥紧了拳头。

命运给了他一副不太完美的身体——肢体三级残疾,他却用残躯撑起了一片 “绿色事业”,作为沅江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益阳沅江创美园林绿化合作社的创始人,曾兵早已在园林绿化这片天地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用“不完美”的身体,在乡土间编织出致富的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滚烫的力量。

从五十亩到三百亩:苗木地里的“拼命三郎”

一个偶然的机会,曾兵接触到苗木,他通过学习考察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认定苗木市场有发展前景,通过收购、移栽、培植,慢慢地扩大他的绿化版图。这些体力活对于一个普通人都很繁重,何况是个残疾人,曾兵的右腿残肢与假肢的接缝处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他咬着牙不吭一声,只把疼藏在心里。这份执拗,成了他后来闯世界的底气。

2020年,曾兵揣着多年攒下的积蓄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沅江市胭脂湖街道先锋村扎下了根——创美园林绿化合作社正式成立。最初的基地只有五十多亩,稀稀拉拉的苗木在风中摇晃,像极了他当时忐忑又坚定的心情。“别人能行,我凭啥不行?”他常常独自在田埂上转悠,从选苗、培土到修剪,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裤脚沾满泥土是常态,手掌磨出的茧子比树皮还硬。白天,他扛着锄头除草施肥,假肢陷在泥里拔不出,他就用手掌撑着地一点点挪;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他捧着苗木种植书籍反复钻研,笔记本记了厚厚几摞。最初,买来的树苗种下去没多久就枯萎,他也不气馁,反复琢磨出一套“剪枝减蒸发、容器护根系”的法子,让苗木的成活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为了让苗木走出沅江,曾兵盯上了互联网。不会操作电脑,他就请人教,一个键一个键地敲;不懂网络营销,他就捧着书本啃,对着手机里的教程反复琢磨。渐渐地,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河南、贵州、重庆、湖北、江西……源源不断,基地里的热闹劲一天比一天足。

创业路上,挫折从未缺席,2023年年初,沅江遭遇一场罕见的冰冻,基地里种植的苗木被冻死不少,损失达到100多万元。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巨大压力,曾兵在年底时还是按时兑付了农户的租金。“宁愿自己多想点办法扛一扛,也不能亏了乡亲!”他的这份责任与担当,得到了乡亲们更大的认可和信赖。

凭着这股拼劲,短短几年,基地就从五十多亩扩展到三百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木培育基地。年收入稳稳当当超过800万元。那些曾经的荒坡,如今成了“绿色银行”。

致富路上不独行:带着乡亲“抱团取暖”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是真的甜。”这是曾兵常挂在嘴边的话。基地壮大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纳周边的残疾人就业。“我知道残疾人找工作难,在这里,大家凭手艺吃饭,谁也不比谁差!”他专门为残疾工人调整了工作岗位,安排轻松些的选苗、打包活计,工资却一分不少。74岁的李好仁行动不便,他就安排喂鸡、浇水的轻活;肢体残疾的田伏云、王丽云,在基地工作多年,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稳定收入。

除了带动残疾人就业,他还帮扶了二十户困难户。逢年过节,曾兵总会带着米、油、自家养的土鸡,上门看望他们和村里的困难户。村民刘逢喜意外致残后,他送去1000元慰问金、30株苗木和50只鸡苗,手把手教养殖技术。“看着他们靠养鸡慢慢好起来,比我自己赚钱还高兴。”

多年的坚守与付出,让曾兵收获了诸多荣誉:“湖南省百名阳光致富带头人”“益阳市自强模范”等称号接踵而至,他还被省残联聘为乡村振兴讲师,常到各地分享创业经验,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人。“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浙大“充电”记:把先进理念种进乡土

曾兵知道,乡村振兴光靠“蛮干”不行,得有“巧劲”。2022年,他接到了一个让他激动得睡不着觉的消息——入选湖南省赴浙江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能去浙大学习,这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出发前,他特意买了个新笔记本,工工整整写上“好好学习,带回沅江”。

在浙大的课堂上,曾兵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通过教授讲的《网络营销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新零售探讨》课程,了解以互联网为主的营销方式;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课程,了解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以及经济条件改善消费心理变化、市场要求结构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变化等知识;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课程,了解乡村产业布局城乡空间结构,分类引导城乡发展方向……课后,他总拉着老师追问:“我们沅江的土壤适合种什么经济林?”“生态养殖和苗木种植能结合起来吗?”笔记本很快写满了,页间还画着密密麻麻的草图。

回到基地,他立刻把学到的理念落地。在苗木间隙套种牧草,既保墒又能当饲料;引进滴灌系统,省水又高效;还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做“试验田”,试种适合本地气候的新品种。“以前凭经验,现在靠科学,这地里的学问可大着呢!”他笑着说。如今,基地不仅是苗木园,更成了当地的“农业技术示范田”,常有乡亲来“取经”,他总是知无不言,把浙大带回的“金点子”分享给大家。 

芦花鸡唱响“田园牧歌”:生态养殖里的新商机

“苗木种得再好,也得多条腿走路。”从浙大回来后,曾兵又有了新想法——搞生态养殖。他看中了基地周边的闲置林地,决定养芦花鸡。“这种鸡抗病性强,肉质好,散养在林子里,吃青菜、啄蚯蚓,准能卖出好价钱!”

每天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曾兵就来到养殖场。他熟练地拉开鸡舍的闸门,“哗啦啦”一声,两千多只芦花鸡像接到了冲锋令,扑棱着翅膀一窝蜂地往外冲,有的奔向菜地,有的钻进草丛,林子里瞬间响起“咯咯咯”的欢叫声,热闹得像个集市。

基地里专门种了几亩空心菜和红薯藤,嫩绿的叶子上还挂着露珠,是芦花鸡最爱的“早餐”。它们伸长脖子啄食,菜叶被咬得沙沙响;偶尔在松软的泥土里翻到一条蚯蚓,几只鸡立刻围上来抢,蹦蹦跳跳的样子惹得人发笑。曾兵蹲在菜地边,看着鸡群吃得欢,脸上笑开了花:“你看它们多精神,这才是真正的‘生态鸡’!”

如今,这些芦花鸡每天能下一百多个蛋,蛋壳带着淡淡的粉,蛋黄饱满紧实,煎熟了满屋飘香。“曾哥,给我留20个鸡蛋!”“我要50个,送上门哈!”周边的乡亲们都爱来订,曾兵特意安排人送蛋上门,塑料筐里垫着软纸,鸡蛋一个个摆得整整齐齐。“这蛋新鲜,吃着放心!”邻居王大妈竖着大拇指说。小小的土鸡蛋,成了连接基地和乡亲的纽带,也为合作社增添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向党组织靠拢:用实干践行“先锋本色” 

“我想入党,想跟着党一起干,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两年前,曾兵郑重地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心愿。他时刻牢记他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陪伴支持,更离不开各级残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与支持。从那以后,他更是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2024年11月,通过创美园林绿化苗圃基地向沅江胭脂湖农民文联校园诗词班捐赠硬笔字帖和高档笔记本,支持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今年,曾兵将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消息传来那天,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白衬衫,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入党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他说,接下来要把苗木基地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园”,再扩大芦花鸡养殖规模,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让沅江的绿色产品走得更远。

如今,站在三百亩的苗木基地里,曾兵望着远处的稻田和村庄,眼里满是憧憬。肢体的残疾或许让他的脚步慢了些,但从未阻挡他向前的方向。从荒坡到绿洲,从一个人打拼到带领一群人致富,他用实干证明: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每一个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人,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曾兵的故事,正在沅江的田埂上,续写着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