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清:在泥泞中竞走

2024年1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四川省眉山市残疾人范学清的两首诗歌——《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月夜》,此事在眉山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眉山日报》党组书记亲自登门采访,并做整版报道。眉山市政府网站也做了相关报道。县文联、县残联、县作协领导纷纷致电祝贺......高光的背后,范学清却有着长达数十年的艰难跋涉:一岁丧母、三岁残疾、十一岁失学、居无定所、劳而无果、清贫孤独……面对雨点般砸向自己的苦难,范学清选择了坦然接受、努力前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用两只脚后跟,在后面拼命追赶。

在苦难的生活里迷上了读书

1969年,范学清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慈航镇庆余村,是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刚满一岁时,母亲因操劳过度和营养不良,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和肺结核,在喂了他最后一口奶水后,带着不舍与叹息离开了人世。

母亲走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作为生产队长的他,白天要管一百多人的生产生活,晚上回到家还要张罗九个孩子的吃饭学习。一度父亲曾把他送人,以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但第二天就反悔了,走了几十里路又把他抱了回来。父亲忙碌的身影、要强的性格,在年幼的范学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三岁时,范学清突发高烧,昏睡不醒。父亲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后,晚上背着他去二十多里外的研经湾找医生看病,奔波了七个夜晚,高烧终于退了,但腿却从此残疾了,几年之后才知道当时得的是小儿麻痹症。

读到初一时,一天,父亲暗哑着嗓子把他叫到身边:“我问过老师了,大学不收残疾学生,你成绩再好也没用,别读了。”一向成绩在班上排名前三的范学清无奈离开了校园。

1982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几个姐姐哥哥成家独立门户,平时热闹的家顿时冷清了不少。也许是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也许是生活需要文字的抚慰,范学清对一切有文字的纸片都有阅读兴趣。一张包挂面的报纸被他翻来覆去地看,等到挂面吃完了,他就迫不及待地撕开,阅读里面一侧的内容。

不仅是自家的,几个哥哥家的、邻居家的包挂面的旧报纸,点柴火的引火纸,但凡有字的纸片,都被他当做宝贝一样地收集起来,装满了整整一个小木箱。

大哥曾是公社的农机员,有时会从单位带一本杂志回来,为了赶在大哥第二天走之前看完,他常常挑灯夜读直至天明。

一次,大哥借了一本《十月》杂志回来,范学清立即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起来,里面一首外国译诗至今他都记忆犹新:月色朦胧,石头亦非石头,树丛亦非树丛,这奇异的变形,令音乐如泉涌。这首诗成为他后来创作诗歌《月夜》的灵感。

大哥的儿子的课本、复习资料也成了范学清自学知识的来源。他常常用手捂住考卷上的答案,试着自己解题,判断字词句选择的准确与否,虽然那时他并不清楚学这些有什么用。

1986年左右,父亲以前的一位工友带回来了一台收音机,父亲特别喜欢,央求工友将收音机转让给了他。虽然那时家里穷买不起书,但通过收音机,范学清将《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听了一遍。特别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种对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坚持不懈,让范学清备受震撼。在这本小说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从那时起,范学清也学着孙少平的样子开始写日记,写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在自食其力中追寻文学之光

1987年,已经十八岁的范学清,看着昔日的小学同学有些进入大学深造、有些南下打工,心里越来越期待自己像个健全人一样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克服身体不便带来的种种困难,渐渐学会了栽秧、打谷、挖土、挑粪等农活。

那一年村里正好修公路,不通车,行人特别多。农闲的时候,他就背着竹夹背上街进货,在老屋对面的石桥下摆了一个小摊,卖烟酒和一些副食,夏天烧茶水卖,五分钱一杯。那年他种的半亩田的水田,三分地的棉花,收成也不错,赚了一千多块。这是范学清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赚到钱,心里特别高兴,第一次买了二十斤肉做成腊肉,请父亲好好吃了一顿。

好景不长,第二年公路通车生意一落千丈,守了大半年摊子几乎没赚到什么钱,烟和食品的包装晒变了色也没卖掉,生活陷入窘境。

那年秋天,一个亲戚的老表在乐山城区开了一家肉类加工店需要人帮忙,范学清从农村来到了城市,每天的工作就是绞肉、灌香肠、熏腊肉,这一干就是十年。9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蜕变。同时也是中国足球起步,最为火爆的年代,《足球报》《球迷》《体坛周报》等体育报刊摆满了大街小巷的书报亭。生意忙完后,老表的儿子经常会买一些足球报刊包括川内及当地的晚报、商报等翻看,范学清自然也成了这些报刊的二手阅读者。看得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于是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向媒体投稿。很多时候天还没亮,他就揣着熬夜写好的文章,走十几分钟路到府街邮政网店投递。

第一笔稿费来自乐山日报,虽然只有20元,但让范学清兴奋了好几天。2000年,眉山日报开设“新世纪周刊”,当年夏季的世界杯期间,范学清的“豆腐块”在新世纪周刊足球栏目上刊出,两篇稿费一共才18元,他没舍得去领,而是将单子留作了纪念。

有一次,乐山日报的副刊编辑还专门到他上班的地方来看他,跟他聊足球。

文字变成了铅字,激发了范学清极大的创作热情。

市井而清贫的打工生活没有泯灭范学清对文学热爱。一次在乐山市老大桥旧书摊闲逛时,范学清看到两本美国现代诗选,虽然当时经济拮据,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就买了下来。诗选包括了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诗人,比如弗罗斯特的《林间小路》,卡洛斯.威廉斯的《红色小推车》以及庞德、艾略特、加德纳等等,阅读这些优秀的诗歌,令他在精神上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这么多不同风格和流派,多角度、多向度、多维度写作的诗歌,极大地丰富了他对诗歌的认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渐普及。工作之余,范学清学起了五笔打字,掌握了上网运用电脑的基本知识。

这一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已近中年生活还没有着落,唯一可依靠的人又离他而去。坐在回家的车上,伤心至极的范学清忍不住哭了起来,一车的人好像都了解他的心情,说话也明显压低了声音.....

2005年,由于农贸市场的搬迁,食品加工店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范学清只好辞职了。隔壁卤肉店的宋老板见状收留了他,免费教他学做乐山特产甜皮鸭,并陪着他一起回老家,帮他起卤规划开一家卤肉店。开始生意还不错,但由于多种原因,熬到年底,只好将店子转让给了别人。“想想看真对不起宋老板,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的真名。”

2006年,在大哥的帮助下范学清来到乐山市五通桥轴承厂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要给职工买社保,想到退休后能有一份保障,范学清还是很满意。轴承生产成品的精度要求很高,不能超过头发丝的八十分之一。厂里把重要的仪器仪表维修工作交给了他,让他跟着一个老师傅学习。对于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范学清来说,几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陡坡。勤学苦练了三个月后,厂里的老师傅要回总厂,他的工作就全部交给了范学清,自从接手这项工作后,范学清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十多年没有出现过生产质量事故。

工作稳定后,他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时不时会冒出点什么想法,正好工厂办公室里有一台旧电脑,下班后范学清就用这台电脑敲敲打打,尝试着写小说。

2014年,工厂的经济效益开始大幅下滑,经常处于半停工状态,空闲时间慢慢多了起来。在厂子旁边的一个村图书室里,他看到了一本《古诗词入门》小册子,简单讲了诗的韵律和平仄,大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就去书店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学着填写古诗词。

此时往日喧嚣的厂区安静了下来,月光静静地泻在范学清身上,陡生孤独落寞之意。人生过半父母早已不在,哥哥姐姐各自成家立业,而他依然独自一人,以为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现在又岌岌可危,自己就像一只漂浮在河里的小船不知何时才能靠岸。这种心境与苏东坡的词相合相应,读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顿生人生如梦前途渺茫之感;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让他找到了不甘平庸,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2017年轴承厂停产,范学清再次失业。在作协群里一位热心老师的引荐下,范学清南下广东在一家车企配件厂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期间范学清创作了诗歌《月夜》。

月夜

房屋一角落下树影

我躲在里面

谁又站在外面

树影落在房屋的一角

我站在外面

谁又躲在里面

月光下我总有点害怕

却又舍不得就这样离开

那时我很惊奇——

这个白天司空见惯的庭院

月亮就在天上

照拂着孤独的少年

我伸手够不着——

树上结出的那些梨和苹果

诗里范学清回忆了自己辍学在家后,那种日复一日的孤独、迷茫、苦闷、自卑、无助、忧郁、胆怯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未来的不知所措。“房屋一角落下树影”,喻指人生的阴影,也是心理上的阴影,这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范学清。

但是,因为残疾,因为这命运强加的负累和不公,又激发了内心中另一个不甘于命运摆布,渴望走出阴影,走进温柔的月光里,感受人间美好,改变既定命运的范学清。正如诗中所描写的“我站在外面,谁又躲在里面”,或许正是这两个相对立的我,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略显倔强的范学清。诗中“树上的梨和苹果”,象征着成功,就像那些在月光下闪烁着诱人光泽的果实。可范学清知道,梦想太远,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千倍的艰辛,才有可能触手摘取。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范学清对前途的迷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给予了他超出常人的磨难,但他没有怨恨没有颓废,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

写梦中的母亲:

可能只有梦里

有时才会出现——总感觉有一个人

就站立在我的床前

俯身看着我,对着我笑

但很快又会

倏忽离开,像白鹤的影子一样消失

写雨后的鸟鸣:

下雨之后,滴水鸟

滴得更快了一些

仿佛它是云的朋友

雨的近亲,农人挂在树上

一只会飞的铜铃,催促犁铧和锄头

命运露出了一线蓝天

有时候,范学清会将自己写的诗词发在QQ空间里,一个网友看见后说写得不错,把他拉进一个诗词群,无意中看到眉山市举办首届苏东坡全国诗词大赛征文,就根据有一次去成都,夜里坐车回来看到的眉山夜景,写了一首《永遇乐.夜过眉州有感》的词发到征文邮箱里,没想到竟然得了一个三等奖。那次获奖后,乐山市作协负责人主动邀请他加入了市作协。

2017年,在《星星》诗刊举办的“过年”主题诗歌征文比赛中,范学清创作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新年的光景》获优秀奖。

2019年,四川省文联和作协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活动,范学清创作的短篇小说《小小黄菊花》获优秀奖。

2020年,诗刊社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征文活动,范学清创作的100行长诗《红船,犹如我们的圣物》获优秀奖。

2022年,中国作家社和中国残联举办的“献礼新时代”征文比赛,范学清创作的非虚构散文《春天隐藏的树木和花朵》获三等奖。

2023年,四川省作协破例吸收范学清为会员。

2021年在一家服装厂工作时,范学清看到一位同事几乎是用两只脚后跟站立和行走,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样子,后脑勺明显有摔伤后留下的疤痕。虽然行走艰难,但他依然在西斜的阳光下,一步步,坚定地走向厂大门。当时范学清大为触动,问那位同事为什么走路这么困难还要坚持出来上班。他的言语虽然不是很顺畅,但范学清还是听懂了话里的意思:上班才不感到孤单,能在厂里做点工作,觉得自己还有点用。

从同事艰难但又执着的脚步中,范学清仿佛看到了在数十年时光中一路走来的自己,自己不也是这样不甘的一直前行吗?刹那间的感悟促使他写出了诗歌《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这首诗将命运比作裁判,将残疾人(自己)比作一个不甘命运摆布,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前行的竞走者。诗的结尾暗示生命的奋斗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无论面对多少艰难困苦,都应该心怀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2024年11月《人民文学》残疾人文学专刊,刊发了他的两首诗作《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月夜》。

如今,在仁寿实验学校校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范学清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安稳的环境,让他能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和创作。仁寿县文艺界朋友争取主管部门和乡镇的支持,帮助范学清在老家重新修建了整洁敞亮的住房,范学清漂泊在外的身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稳栖息之地。

“现在我更有信心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目前正在酝酿一部长篇小说,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世纪巨变。”范学清说。

我:你觉得人生出现转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范:我觉得只要保持一种努力的状态,终会柳暗花明吧。还有就是社会始终对努力向上的人敞开着大门。

附:

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

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

用两只脚后跟,在后面拼命追赶

因为裁判是一个好心人

从不判你违规,从不对你亮出红牌

把你从赛道上

提前叫出来,终止比赛

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

标准的动作,几乎超过了所有职业运动员

每一步都无可挑剔,完美、稳健

使那些总担心你

会跌倒,会一蹶不振的人

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发出惊叹

充满怜惜,却有不可言说的伤感

因为裁判是一个好心人

从不判你违规,从不对你亮出红牌

但也从不轻易给你超越别人的机会

你一直保持竞走的姿势

我亲爱的伙伴,你不停留、不停息、不停顿

行走在城市、乡村、山野、高铁站台

行走在这个时代的中心和边缘

你只能用两只脚后跟拼命追赶

仿佛落日下所有的孤独,你都可以承担

仿佛落日下孤独的身影

在这大地上踌躇、摇摆,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