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残联要闻

以职业教育托举残疾人就业梦 ——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协商座谈会综述

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将界别协商座谈会确定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9月22日至26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赴吉林省,围绕“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调研。10月17日,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协商座谈会在京举行,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和部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同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让逐梦之路越走越宽

一位残疾人能绽放怎样的精彩人生?

深耕专业领域的研究员、传道授业的高校教授、投身养老助残的志愿者、普及手语数字应用的推广者……10月17日,全国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协商座谈会上,多位界别群众代表的精彩“绽放”,让委员们真切看到,残疾人凭借教育赋能,正在各行各业书写着精彩人生。

这些代表涵盖肢体残疾、听力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他们的成长轨迹,是残疾人教育价值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等相关单位的协同发力下,我国残疾人就业与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累计达231万人,已就业残疾人总量达901万人;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人数增长超20%,就业稳定性与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我能走到今天,完全得益于康复医疗的支撑与教育的赋能。”作为界别群众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宁夏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刘大铭深有感触地说。身患成骨不全症的他,是我国首位坐着轮椅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并在世界50强大学取得学位的留学生。

如今,刘大铭的创业之路已走过6年,实现了从“被照亮”到“去发光”的转变。长期关注残疾人发展的他发现,职业院校作为残疾人掌握技能的主要载体,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配,“不少残疾学生入职后,会面临技能不匹配、实践经验不足、职场适应困难等问题。”

委员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相较于高质量发展残疾人事业、推动残疾人跟上现代化步伐的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瓶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就关注到了刘大铭提到的问题,“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单一固化,滞后于残疾人多元就业需求,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不高,这也导致了‘企业招工难’与‘残疾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认为,“产教融合”是关键抓手。

“要加大实用技能与发展能力培训的比重,切实提升残疾学生的生存发展底气。”韩保江建议,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此外,要创新课程内容与技能培训门类,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知识、新技能纳入教学,鼓励校企合作开发契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专属课程与实训项目,实现‘教学—就业’精准对接。”韩保江说。

“还要探索科学适宜的培养模式与支持政策。”程凯补充建议,应构建从职前教育到职后追踪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完善涵盖在校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安置、权益保障的完整服务链条,让残疾人在逐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为可持续成长筑牢根基

残疾人对于继续深造、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渴望,界别群众代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有着最真切的体悟。

从职业教育起步,到攻读研究生,再到进入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读博、工作,他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荆棘之路。

“我的经历告诉我,只要给残疾人创造更包容的环境和更畅通的成长通道,我们也能成就无限可能。”作为重度脑瘫患者,王甦菁语速虽缓,语气却格外坚定。

“每个残疾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实现自食其力,最终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而职业教育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副主席杨洋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少残疾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毕业即回家”成为许多残疾学生和家庭的无奈。

9月下旬的专题调研中,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让杨洋倍感振奋。该校依托当地汽车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与企业联合开发“爱心岗位”和实习项目。

“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残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顺利步入职场搭建了坚实桥梁。”基于这一探索,杨洋建议,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还关注到一个关键变化:“当前特殊职业学校中,心智障碍、心理疾患等非肢体残疾学生占比显著上升,但针对这一群体的专属专业与课程仍显匮乏,教育供给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尚未完全适配,仍有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空间。”

何蓉的观察,与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钱锋的调研感受不谋而合。“调研路上,我心里五味杂陈。对于残疾人而言,康复是教育的前提,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康复——技能的提升、价值的实现,更是心灵的疗愈与力量的重塑。”钱锋说。

一旁的界别群众代表李楠频频点头。2003年,她因一场车祸高位截瘫,从此与轮椅相伴。

“2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依旧需要坚持康复治疗。”李楠接着说,“正是得益于良好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的康复支持,我才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如今,她发起成立的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已为200多位健全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听到这里,在场的委员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结合调研发现与群众心声,何蓉进一步建议,要深入探索心智障碍等残疾学生的贯通式培养路径,针对性设置面向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孤独症等群体的专业,建立覆盖多元障碍类型的“学业技能+康复”综合教育模式,让康复深度嵌入教育、就业全过程,为每一位有梦想的残疾人筑牢可持续成长的坚实根基。

以全链条保障绘就残疾人就业新图景

协商座谈会现场,一枚枚精致的钩针胸针、一束束栩栩如生的手工花束,成为界别群众代表、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唐占鑫的“特殊名片”。这些出自残疾妇女之手的作品,既彰显着创作者的心灵手巧,更承载着唐占鑫深耕残疾人就业帮扶的执着初心。

“从学会技能到稳定赚钱,我们需要为残疾人搭建一条全链条服务的桥梁。”唐占鑫的心声,道出了众多残疾人就业路上的现实困惑,也引发了在场委员与群众代表的深度共鸣。

2004年,即将从德国学成归国的她因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重启人生的艰辛让她暗下决心:要帮助更多残疾朋友少走弯路。2019年,聚焦残疾女性就业需求,唐占鑫发起“美丽工坊”项目,通过手工制作培训助力更多残疾人就业增收。

但多年实践让唐占鑫发现,多数培训仅停留在“教会技能”层面,缺乏“培训—就业—长期支持”的完整链条。“不少姐妹能做出好产品,却找不到稳定订单;好不容易接到订单,又可能因技术细节不达标而影响交付。”唐占鑫坦言,后续的技术指导、订单对接、稳岗支持等服务成本全由机构承担,既无补贴也无奖励,长期下来难以为继。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会长刘启芳接过话茬,她在调研中发现,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精准度”不足同样制约着就业质量。“有些职业培训内容企业用不上,企业急需的技能又没人教,再加上缺乏动态的就业能力评估,导致人岗匹配效率不高。”刘启芳说。

为此,刘启芳建议创建“培训+就业对接+稳岗支持”的全链条模式,“对帮助残疾朋友实现灵活就业且稳定增收的机构,给予适当资金奖励或服务补贴,形成‘培训有成效、就业有保障’的良性循环。”

座谈会上,多位委员与界别群众代表还提到企业对残疾人就业的认知偏差。部分企业把安置残疾人就业视为“完成指标”或“单向奉献”,提供的岗位多局限于门槛低、发展空间小的传统类别,没有结合现代产业需求开发共赢型岗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对此深有感触。他建议机关、事业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岗位与能力匹配的前提下,适当放开体检对残疾人的限制,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

同时,李庆忠在调研中注意到,随着优生优育水平提升,听障、视障等残疾孩子出生率下降,不少残疾人院校出现生源不足问题,只能将不同年龄、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混编班级,“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学习并不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专业,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要针对性培养专业师资,根据残疾类别优化专业设置,避免混编教学导致的教育适配性不足问题。”李庆忠呼吁,要让每个残疾学生都能学到贴合自身需求的实用技能。

“畅所欲言,收获满满。”这是座谈会留给刘启芳的深刻印象。会议结束后,她特意走到界别群众代表身边,又追问了几个关心的细节,希望带着更多残疾人朋友的心声与期盼,回到公益一线多做实事。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阮成发表示,明年社法委将继续围绕残疾人权益保障开展协商议政活动,定期与有关部委沟通对接,跟踪工作推进情况,形成工作闭环,推动协商议政成果真正落地见效,让残疾人就业之路更稳、更宽、更有温度。

链接:以技为梯 越障而行——全国政协“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调研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