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934号提案及办理复文

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934号提案

关于国家残疾人就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的提案

中国残疾人总数达8,500万,约有3,200万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段。国务院2021年发布《“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规划),重点任务加强协助培训残疾人就业创业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完善保障政策。让残疾人的获得认同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基于规划报告显示国家强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同的省市,亦有配对的方案,以广东省为例,2020年全广东省累计培训残疾人 18.9 万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 8.5 万人,该省在2022年发布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以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 8 万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6 万人次以上为目标。

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是当前中国政策关注的焦点

就业总量不足:基本国内城市给予残疾人充裕生活资助补贴,残疾人家属及社会大众过度照顾残疾人,导致残疾人参与就业意欲低。另外,社会大众认为残疾人工作能力不足,在聘请及工作安排产生矛盾冲突和歧视,阻碍增加就业机会。

残疾人职业选择局限:现在国家残疾人保障就业政策中以视障人按摩师发展比较成熟。因此,残疾人认为职业选择局限未能发挥个人天赋,缺乏动力参与助残就业培训计划。

助残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为有限:以往国家残疾人保障政策集中于帮扶残疾人生活层面,就业培训和协助就业得不到重视。但由于助残工作发展渐渐成熟,不论政府部门、民营机构或是助残社会组织本身,均会聘用残疾人,但由于雇主或同僚不懂如何与残疾人共事,不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造成残疾人士较难融入工作环境。

香港机构在这方面有经验可以贡献

香港特区政府与不同的助残机构一直致力推动社会共融,引领社会向前的理念,推广发掘个人天赋残疾人,创造公平无障碍健康工作及生活环境(包括职业训练、庇护工场、展能就业配对、支持性就业、无障碍设施与工具资助等)。例如有项目支持残疾人透过一系列融入主流工作环境培训(生涯规划、自我突破、自我倡导、职场生存法则、演讲、衣着与仪容、合作与同事相处、职场软件运用、实习等)。6年间超过200位学员参与,80%毕业学员成功就业为希望大使(50位)、共融教练(24位)、培训导师、行政助理、客户服务、市场分析、翻译员、调查分析员、咖啡师及按摩师,有3位残疾人成功创业。于2017年拓展至内地,超过20位从全国各省市的残疾人透过该项目在香港培训及实习,回内地后都有骄人发展。2018年又开创共融教练培训课程,为有意从事相关心理帮扶工作人士提供培训课程。香港助残机构拥有完善多元人才培训系统及专业规范服务团队,能协助填补国家助残政策短板(就业总量不足、歧视残疾人及助残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局限)。

建议的解决方案

助残项目是国家长远及持续的政策,而香港助残机构过往10年于促进香港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方面成绩显赫,反映香港在这个领域具备专业完善培训系统。建议香港助残机构与内地助残机构携手合作发展助残服务事业。

建议在大湾区创立『多元人才发展计划』孵化基地,以率先配合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及协助大湾区残疾青年人携手发展专业规范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完善多元人才培训课程及辅导共融系统,解决残疾人就业总量不足问题,以及增加就业机会。为强化助残力度,应建立一队专业规范培训服务队(包括国家认可心理咨询及培训资格包括培训残疾人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顾问、心理咨询培训导师、临床心理辅导专家),负责培训、辅导、监察助残系统确保稳健落实项目,协助机构理解残疾员工需要,同时协助残疾人融入工作环境。让粤港两地共同携手为国家贡献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并持续稳妥落实国家推动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方向,让残疾人活得更幸福、更优裕。


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934号(社会管理类319号)提案答复的函

黄锦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国家残疾人就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广东省政府,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等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残疾人融合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中国残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和《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分类实施好促进残疾人就业十大行动,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年”活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据统计,2022年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60万左右。同时,持续推动“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项目,实现1万名残疾妇女就业。

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残疾人就业创业融合发展

中国残联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共同成立大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协商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沟通、研讨、会商工作机制,推进粤港澳三地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广东省建立健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政策制度,印发《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发挥,珠三角9市各建设至少一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印发《关于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参加实习见习、促进港澳青年来粤就业、降低港澳青年创业成本、加大港澳青年创业启动资助力度、加大港澳青年创办企业培育力度等。

深圳市龙华区聚焦科技助残、社企支残、文化融残、政策惠残,打造集就业、康复、科研、交流为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自强青年融合发展中心”。该中心面积2400多平方米,自运营以来,对接入驻12家粤港澳企业,入驻员工60余人。自2016年起,广东省每年举办一次“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累计吸引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及海外超12万个项目报名,提供优秀创业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获奖项目累计获得风险投资和银行授信等超过100亿元,60%以上的团队获奖项目成功落地广东。“众创杯”已经成为集展示交流、资源对接、政策落实、服务落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双创赛事标杆平台。大赛专设“残疾人公益赛”并已经连续7年举办,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或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残疾人的创业创新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历年来都有港澳地区选送项目参加比赛,带动了三地残疾人实现就业。

三、关于建立专业队伍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培训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2022年,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对残疾人中新成长的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初高中毕业生,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以及创业初期的残疾人,依托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网络平台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创新培训。特别提出,完善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残疾人职业培训。建设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师资研修基地,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库,针对残疾人身心特点以及盲文、手语等特殊需求,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在辅助性就业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残疾人就业辅导员。” 《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依托社会力量建立立足社区的残疾人就业辅导员骨干队伍。”2019年,广东省印发《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利用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会同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残联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助残事业交流合作,完善残疾人就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多措并举促进三地残疾人事业健康良性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